净零碳城市走访丨西安:能源、非能并举抓工业,打造低碳发展新环境
随着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化,西安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近年来,西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低碳能源消费、持续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举措,开展国家“无废城市”、气候投融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西安市政府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715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6%,超额完成能源“双控”目标。同时,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年均下降4.3%。实现总量和强度双下降,户均能耗降幅明显。
未来,西安将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智能交通装备,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省会城市及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影响着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韧性。
如何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推动能源供给结构优化?《西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品种多元、渠道多元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实现全市天然气、热力“一张网”。
这是一套低碳增效“组合拳”。一方面,西安市利用《西安市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退出工作方案》、《西安市“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引导加速高能耗企业的退出。另一方面,打通陕南水电、陕北大规模清洁电力输送至关中地区的重要通道,积极争取将西气东输三线、新疆煤制气输气管道、榆林至西安输气管道等纳入天然气供应体系中,进一步增强上游供应能力。
西安市经开区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搭建能源开发利用平台是2023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为积极鼓励推行电气化,优化经开区能源结构,提高非石化能源占综合能源消费占比,管委会与国网西安供电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3年,国网陕西电力组织完成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185.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5倍。其中,绿电交易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20倍。
工业能耗方面,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2.8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5%,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9.7个百分点。1—4月,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27.67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8%,能耗同比下降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2.9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能耗检测与管理,西安市经开区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针对用能指标异常,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面,同时依托陕西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最后重点检查节能措施落实情况,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等可再生新能源,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能源产业链的清洁化转型首先是降低能耗,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其次在产业链的清洁化上提高,使得终端碳排放更少一些。最后,还有煤炭和风电、光伏配套,形成火电和新能源电力配合互补。”
非能并举发力稳经济
为进一步破解城市低碳转型困局,西安对传统能源降量提效的同时,以新能源为契机谋求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2022年,西安生产新能源汽车突破100万辆,问鼎当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汽车产业全年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
2023年西安虽未能继续折桂,但新能源产业链发展速度依然亮眼,比亚迪、陕重汽、潍柴、法士特、汉德车桥、吉利、宝能、开沃等企业新能源汽车项目密集落地西安及周边区域。
目前,陕西省汽车工业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近30户,百亿元以上企业9户,千亿级规模企业2户,规模以上关键部件配套企业超200户。
《西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营运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清洁能源汽车占比达100%。同时推进绿色货运配送项目工程,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新能源汽车是西安产业转型的鲜活缩影。此外,西安还并举发力光伏、新型储能、新材料、航天航空等多个先进制造业领域。
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的蓝晓科技是国内吸附分离行业细分龙头。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吸附分离作用,达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分离纯化。
蓝晓科技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蓝晓科技吸附材料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节能环保领域,废水、废气处理及CO2捕捉吸附材料销售呈现增长趋势。
据该公司2023半年报显示,其吸附材料中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节能环保等板块保持较同期增长30%以上的速度。
此外,西安作为全国单晶硅的发祥地和单晶硅片的主产地,借助全球节能减排的热潮,西安本土企业隆基绿能早在2013年就实现了单晶硅片产销全球第一。随着西京科技、特变西科等骨干企业布局加码,西安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据陕西省工信厅数据,西安市光伏产业2019-2022年期间保持增长态势,从320亿元上涨至1100亿元,目前西安市光伏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第四。
西安市高新区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高新区也在推进各产业园整合光伏、地热、余热等各种能源资源,打造低碳零碳智慧园区。2023年4月,西安高新区整区推进“零碳智慧园区”示范项目签约仪式现场,西安高新区双创环保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便与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高新区数字产业园分布式智慧光伏项目》。
在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袁正刚看来,以数字技术推动低碳转型可助力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比如,广联达智慧建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西安大厦)作为实践项目,已实现了绿色设计、绿色管理、绿色施工。
此外,西安还在大气防治、水系治理、秦岭保护等多个层面积极行动。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西安要求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具体来看,将系统推进过境货车分流绕行、柴油货车通行管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主城区物流园区外迁,加强散煤治理和关中“三市一区”联防联控,完成12家重点企业退城搬迁或改造,淘汰和清洁化替代各类车辆机械2.9万余辆。
秦岭保护常态化也是重要议题。据悉,西安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建设投运秦岭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全年修复秦岭区域生态19162公顷、河道311公里。
河湖水系方面,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供水,引蓝济李隧洞全线贯通,新建水厂3座、新增产能33万吨/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万吨/天。
此外,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智能交通装备,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
同时,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5%。积极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针对当地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陕西省委党校管理学(应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张品茹近日撰文指出,第二产业中非能源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能源工业,能源工业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碳排放总量已由以前的快速上升转为当前的平稳增长,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正在逐步弱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初步实现了脱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